正确的送穷神口诀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

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

其他人陆续起搜瞎床。

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

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P>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

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

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

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

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

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

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

意在挣钱发财。

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

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

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

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凳虚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

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

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

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

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

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

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

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

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

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

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

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枣漏燃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

”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

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

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

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

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

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

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

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

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

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

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

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

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

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

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

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

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

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

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

郓城也有类似习俗。

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

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

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

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

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

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

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

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

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

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

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

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

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为什么说“初三送穷鬼,初八送穷媳妇”?

人们常说“初一初二不洒扫,初三大扫除”,说的正是年初三大扫除“送穷鬼”的风俗。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堆满厚厚的爆竹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也不能扫地。

人们认为在这两天内扫地,会扫走家中的财气。

只有年初三那天,才会拿起扫帚把垃圾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

这是过去传统的客家人希望摆脱贫穷的愿望。

“送穷鬼”实际上是送穷的意思,和贫穷告别的意思,是人的一种心愿,代表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至今日,“初三送穷鬼”已经与贫困无关,但其打扫卫生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年初三这天一大早,大家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希望来年一家人富贵吉祥。

正月初几送穷神

正月初六。

民间相传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为人特别勤俭,衣服穿破了也不换,缝缝补补继续穿。

平日里也只是吃糠咽菜,从未见过他吃肉。

久而久之的,人们便给他起了个“穷神”的外号。

相传初六这一天,若是谁家比较脏,他就会进入此家,导致破财等现象,因此每年的正月初六都要“送穷”,即祭送穷神(穷鬼、穷子)。

各地民间的“送穷”时间、方法虽然有些大同小异,但都普遍反映了人们希望送走旧日的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

初三迎什么神

正月初三送穷神,早送早发达。

民间流传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所以初三这天,在民间素有送穷神的说法。

大年初三“送穷鬼”有什么说法吗?

引言:有很多人在大年初三的时候去倒垃圾,目的就是去送穷鬼,有些人对这种风俗其实是非常注重的。

像大家在大年初一拜完年之后,部分人就会选择回到娘家,那么如果说你很穷的话,娘家人是不愿意去接待你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讲,如果接纳了你,那么可能就是会迎来一年的晦气,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初三送穷鬼的原因。

一、这种风俗一直都在吗?有些老年人的观念意识是改不掉的,所以说他们都认为这些传统的风俗必须要接下去。

送穷鬼的意思就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会将其遗忘,有些人会铭记的比较厉害,但是大家也希望在新的一年当中收到最好的祝福,给自己一个好的寓意。

有些人在平常是不会选择倒垃圾的,所以在初三的过程当中,他们就会把一年的晦气全部给扔掉,这样就会迎来更多的好运。

二、是否不能扫地?其实在家中的话,过年父母是不会让你扫地的,所以大家也要听从父母的话。

春节有送穷鬼的现象,所以说大家在平常也要问一问父母的意见,如果说过年你一直被谩骂的话,那么你也可能没有好的心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奔波一年之后回来可以团团圆圆,所以说你也要圆父母一个梦,不要总是觉得他们很迷信。

三、总结不同的春节带来的色彩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也要时刻的关注。

每个人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管是怎么接待大家都要去明白,因为如果说你不知道怎样去改变这个风俗的话,可能也会让你觉得实在是懒得去做了。

大家在过年的时候可能都会选择放炮,那么你也要选择一些不那么辣眼睛的东西,要把祝福都送给家里的老人。

送穷鬼是什么习俗 送穷鬼是哪一天

传说上古高阳氏之子生活潦倒,正月里穿一身破衣烂裤惨死在巷外。

人们将烂衣服扔到墙外以祭之,称为“送穷鬼”。

各地送穷的日子不同,但都是在正月新春进行。

广州民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

洛阳风俗:腊月三十送穷鬼。

也有在正月初六"送穷",求顺扔穷鬼。

送鬼时,在晚十时左右,地点三叉路口。

送祭品如糖果、豆干、面线、鸡蛋都可以。

祭品放下,烧三炷香后致祝祈告,烧银纸祭品,弃地不收回。

送穷是什么意思

祭送穷鬼。

送穷,是中国民间在正月初五(一说正月初六、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后一天)时的一种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人们在到了“初五”的时候,才可以把过年积的垃圾扫地出门,因为过了初五,这些积聚起来的垃圾就由福气、财气就变成了“穷土”,必须清理并马上送走,所以破五也叫“送穷土”,简称“送穷”。

送穷日是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

广东人以年初三是“送穷日”,客家语则根据“送穷”二字的谐音称此日为“三重日”或“生虫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以为这一天是“穷鬼日”(或称为“赤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