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俗||送神
东北有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这里的请神和送神,其实不是东北年俗里的接送神,而说的是萨满跳大神的程序,以后有机会给大家介绍。
关于接神的年俗,我曾在 《东北年俗记忆》 中有过描述。
文中这样写道:“夜幕降临了,到了家家接神的时间。
接神就是接神仙的意思,也就是接自己家的祖先回家过年。
接神的地点在村里的十字路口。
去接神的时候需要拎一盏灯笼,拿一撮香和一些纸钱。
到达十字路口后,把香点燃插在雪地里,再把烧纸点燃烧掉。
然后冲着西南方向跪地磕头,嘴里念叨:“老祖宗回家过年了”。
然后起身,大人拎着灯笼带孩子们往回走。
回去的路上不许说话,大概是因为老祖宗跟在身后,怕惊扰了祖先。
”
说到接神,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笑话,这是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有一家过年去接神,待在十字路口鬼神聚集的地方上好香燃烧了纸钱磕罢头,大人们带领孩子起身准备带领一众祖宗回家过年的时候,照例说了一句:“老祖宗回家过年啊”!
然后大人带着孩子从地上爬起来,转身往回走。
这是,突然后面传来一句:你们先走吧,马上到!
祖宗突然显灵,吓得谁也没敢回头看,大人带着孩子就往家里跑。
回到家后,据说大人仍然双腿发抖,祭祖的仪式也没有进行,倒在炕上好几天没起来,竟然被吓出一场大病。
后来村里人传出去谁家接神老祖宗显灵了,把后代人吓出病来了。
然后有人出来说是他路过十字路口,看到某某家在接神,顺口说了一句:你们先走吧,马上到!
被吓出病的人听说以后,病也就好了。
吓唬人的人从此被很多村民所厌恶。
接神祭祖这么神圣的事儿,怎么能开玩笑呢!
东北农村接送神的习俗,应该不是关外满族人、女真人等当地原驻民的习俗,而应是那批闯关东的关里人带过来的年俗。
我小的时候,村里过年供奉祖宗,有的人家供到初二撤供,有的初三撤供,有的初六撤供,还有的人家供奉到正月十五撤供。
老祖宗被接回来过年后,待年过去了,还要被送走,也就是所谓的送神。
送神也是夜晚时分。
一般要晚上七点以后,讲究早接晚送,让老祖宗在家多待一会儿,和家人们多团圆一段时光。
送神时,要煮饺子上供,让在家过年的祖宗吃最后一顿饭。
开饭前,仍然要点燃蜡烛,上香,再用铁盘子倒点白酒用点燃,表示老祖宗喝最后一顿酒。
待蓝色的火焰燃烧完毕后,由爸爸带着孩子们给祖宗磕头,在祖宗面前烧几张纸,应该是给祖宗拿的路费钱,然后拎着灯笼,大人们带着孩子,祖宗跟在后面,前往接祖宗的十字路口送祖宗。
到了以后,再上香、烧纸,然后面向西南方向磕头,嘴里念叨“老祖宗来年再回来!”
起身回家,路上仍然不说话。
到家以后,女主人已经把供品撤下来,这时要把糖块、水果分给孩子们吃,据说吃供果不仅消灾免难,还能身体健康。
一个家族里有几个男孩的,只在一家供奉祖宗,一般是长子长孙。
如果老人和最小的儿子过,家谱就随老人在最小的儿子家存放和供奉。
每逢过年,其他几个兄弟都会拿些供品到保存家谱的哥哥或弟弟家,给老祖宗上供,回来祭拜祖先。
我家是初三送神的。
每年我都会在初二从城里赶回哥哥家,不能接神,送神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送神和每年不同。
今年家里的炕头没有了妈妈,妈妈的相片被摆上了供台,妈妈的名字被写上了家谱,妈妈被儿孙们接回来过年,然后又被儿孙们送走。
初三送神有什么规距?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俗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传统的年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更没有人走亲戚。
有些地方“凶日”又演变成“忌日”,如甘肃天水便有正月初三“送先人”的习俗。
中国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传统,据说年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
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认为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客家年初三的“送穷”,其民俗思想来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另一方面,民间传说年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因此年初三绝对不能杀羊,如果是日天气晴朗,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肥硕,养羊的人家将有一个好年景。
历史上,在宋代宫廷里,正月初三是“天庆节”。
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颁下诏书,立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又称“小年朝”,在这一天里,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
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烧门神纸”的习俗始于宋代。
元杂剧《盆儿鬼》描写张老汉埋怨门神未尽职,云:“俺大年日将你贴起,供养了撒子荼食”;官衙里,为了让门神通融通融,包公吩咐“金纸银钱”一通烧。
烧门神纸的风俗延续至明清时期,敬神的气氛渐淡。
清代道光年间《黄安县志》:正月“初三日,祭门焚楮,谓之‘烧门神纸’”。
这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祭神,倒
正月初三几点送神好
初三一般上午五点到七点之间迎喜神。
在民间礼仪和风俗活动中,喜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
在正月的早晨,人们在祭祀快乐的上帝之前,先祭拜他们的祖先和其他重要的神明。
祭祀欢乐女神是隆重而严肃的。
正月初三送神时间是几点?
正月初三送神时间是几点?这个呢?一般是没有明确的规定的,我们对一般是看时间的,不过他也是有一个这个具体是什么时间开始?有一个时间段的,按我们这的相对,每年有有尤其是九爷爷站的时候,对爷爷活着的时候,老一辈在的时候。
那习俗真的那就下午下午对下午人下午三点吧,对,三点前也是三点后也行,总之就是在这,然后就是我们,当然,这也是我们那一个习俗,就在甘肃张掖的一个小县城,对我们首先我们从老一辈就守着这个习俗,也就是说,在这里,对对,苏程,时间你首先是要对,首先需要做饭呢,做完之后对我们再做的时候,连汤行也对连汤的杨美,连汤凉面或者这个好像都差不多,当然没太注意,不过今天我们这做的,做好的第一晚,为你是不能给你要拿出来线的兑现的,然后就是嗯,端上一碗人,那人很难跟会拿一双筷子穿过面,然后绕一个圈对,然后然后放在晚上,然后就然后就摆在那献县小队,就是然后然后再就是上着相对这程序不能能不是的,做完之后下不能放炮了,对,然后就去拿,发泡就是,然后你去拿上一把炮,你去泡了,然后删了,然后对区域去去外面放了对出去出去出去出去出去出去外面饭回来的时候,这时候上香上香的,对,你上个序就完了,这个时间段呢,他是玫瑰金的,不过真的这个尤其这个我记得我们在乡里面的时候,真的就下午规定那个时间三点多,然后到这里,我们这里也是颜值,这时间段,但是真的哎呀,因为这个人必须的,可能我们时间都差不多,因为一个人,但是到了,说的真的差的有点多呀,真的一天今下午对可能刚过了,111下午都是帮忙,从12点刚过来就开始放炮,一直放到下午的六点多,真的还有人发火,真的看在我的猜测中,这可能都是送人的,所以说这个时间真的有点乱呀,真的是这个习俗不一样呢,还是真的这个有事情耽误了,对,详细点,饭就几点放?真的,这个真的,我只能给你说说,我们这以及沿袭这种习俗是什么?你这个对,你问这个,你肯定要问你们的长辈,你们的老一辈人,毕竟这个这一个个的肯定是不同的,对吧,一个地方的习俗不同,真的熬夜那习俗虽然大体习俗是相同的,对吧,但是有但是有的时候在某些细节方面真的真的是很不一样的,有些习俗让这个我真的是很有体会,所以说这个真的建议你实在不行就靠我这时间吗?要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真的建议你问一下老一辈的人。
对你们那对吧
农村过年请的财神爷正月初三送财神、是把财神烧了还是放起来?
农村讲究的老人都是有财神的神龛的。
所谓请财神,就是点燃香烛,请财神回家过节的。
送财神也是这样,是不会烧掉财神的,焚香祭祀之后,如果没有神龛,就把财神收起来,来年还是要用的。
请财神,送财神是一个仪式,是老人们祈祷过好日子的寄托。
但是真正想过好日子是需要自己努力奋斗的。
如何送神
送神时间
汉族民间传说"送神早,接神晚",所以一般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天子时起便先祭拜再去睡,好早早送灶神们上天庭述职,也使灶神们可以上天庭占个好位子。
送神设置地点
传统上,民家皆在厨房灶上墙壁安着灶君神位,以一纸印神像为主,设一香炉,早晚上香祭拜,所以当送神日时,供桌多设于该神像前的下方。
但现代许多家庭神明厅的神明彩上,已设有灶君神像,故而多已不再于厨房另设灶君神位,所以送神日时供桌改设于神明厅前。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故徵陈子为之记而系以迎神送神之辞。
"
送神供品
主要是牲礼(三牲)、水果、甜汤圆、甜粿、糖果、酒、烛等。
传统上特别重视甜食类的供品,希望让灶君吃饱甜头,不会向玉帝打人间的小报告;昔日原本供奉纸印制的神禡灶君在厨房时,还需将祭拜完的汤圆黏在灶名嘴边,象征使灶君嘴角生甜;或是将牲礼中的猪肉油抹在灶君嘴边,再用酒淋洒在灶名脸上,希望灶君嘴角油腻、酒足饭饱之后,就不会向玉帝打小报告了。
至中午过后,才可把灶君神像撕下来晒干焚化,重新换上一幅新的灶君神像。
送神金银纸
主要是寿金、刈金和甲马。
焚化甲马,是供给迎接灶神们返回天庭述职的神兵所使用的盔甲和坐骑。
最后燃放鞭炮,热闹的恭送诸神返回天庭。
谢太岁
若家中有成员的生肖与该年的值年太岁相同而犯冲,并于该年年初在家中安有太岁者,需于送神日先以水果祭拜后再撤除太岁神位,俗称"谢太岁";若是在庙中安太岁者,则于当天到庙宇去"谢太岁"。
送神禁忌
原本送神后,当天家家户户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大扫除,因为只有送神后才可清理神龛,平日神明在避免触犯,大扫除也含有扫除一年所累积的晦气,称为"清尘"或"清鲀"。
但若该年家中有丧事者,则不宜送神和清尘,汉族民间相信如此会对死者不利,或煤烟会进入死者眼中,所以禁止。
正月初三风俗
正月初三,四的习俗,来历 春节的第三天就是正月初三,人们也称小年朝或者叫赤狗日。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在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正月初三这一天为谷子的生日,新年的这一天人们不吃米饭来纪念。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好收成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
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
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则容易引起口角,所以香港老一辈的新界原居民,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春节的第四天就是正月初四,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
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莆田,除夕大年三十,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
这是有着历史原因。
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在高高兴兴过年三十时候,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
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
所以在莆田,初二是严忌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
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因为年三十没过好年,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的更隆重。
于是,这个习俗就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三习俗 全国各地大年初三的风俗
1、东北 扫帚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不仅是吉林省,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
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这表示聚财的意思。
2、山东 初三初四回娘家
“过完年,回娘家”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
需要注意的是给父母带的礼物数量一定要是双数的,女方父母家里也会准备好丰富的酒菜来招待女儿女婿。
3、甘肃 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
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面五谷丰登,来年庄稼有好收成,全家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4、江浙 接迎灶神 开井
在江浙嘉兴、湖州,初三是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
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
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
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5、闽南 竹竿舞
在福建闽南漳浦,在初三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
当地从初三开始,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
因为在闽南初一是要互相拜年,初二是女婿日,女儿女婿都要回娘家,所以畲族人非常好客,他们从初三开使用这样的竹竿舞表达欢乐的心情。
大年初三都有哪些习俗 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有些地方,人们扫积尘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三又路口。
以示送穷。
是日又称赤狗日,赤狗是吓之神,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
俗以为是日赤吓下兄,遇之则不吉,故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
中国是内涵最深的一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从前古人讲究“敬天、敬地”,因此在民间流传的禁忌也不少,一代代流传下来,就连最热闹的新年节日,老人也常提醒后辈不要触犯禁忌,以期来年好运,据说确实有其灵验性。
――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大年初三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 ... 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正月有哪些传统习俗? 农历一月四日 民俗老礼儿:大年初四 整理内务忙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
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
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
”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
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
”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
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
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大 年 初 四 :接 神 家 中 的 神 灵 , 自 腊 月 二 十 四 日 上 天 述 职 , 到 年 初 四 便 返 回 各 家 各 户 。
过 午 以 后 , 接 神 仪 式 开 始 : 上 供 牲 醴 , 并 烧 纸 钱 、 神 马 , 燃 放 爆 竹 , 让 诸 神 归 位 。
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破五 1. “破五”的第一种说法: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
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
正月初三上坟可以吗?什么时刻最好? 这也很难说啊为什么呢?
因为地方风俗不一样的嘛!
我们这里就是初一15上的。
答案补充
刚才不是说了吗?就是地方风俗不一样,如果像我们这里听些老人说正月这时间都可以的。
过年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该什么过,初二呢?初三呢…? ■除夕
这天家家户户远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过团圆夜,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
年夜饭吃完,家中最大的长辈坐在正厅,小辈依次拜年,拜年时发给压岁钱,通常发完压岁钱,一般人家就准许开场赌小钱了,不管赌不赌钱,一般都要守岁,守到夜里十二点,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还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初一
根据干支来定开正时刻,一到时刻就鸣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红枣、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并烧金纸一同祭拜,天亮时,把春联贴在门上,点蜡烛和烧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饭、发@、甜@、鸡鸭鱼肉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后,全家一同礼拜,此即开正或称开春。
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还可到所信仰的寺庙上供祭拜。
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为了能有个好彩头,一家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斥责、宣哗、殴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准破坏东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给亲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参加各种游戏与赌博。
□初一禁食菜汤和甜@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荤也不煮,把前天的饭菜蒸来吃,不喝菜汤,只能饮冰砂糖茶,台湾人认为如果喝菜汤,出外旅行会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过这样的生活。
元旦也不吃甜@,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锅中煎,台湾有句俗谚云:「煎赤赤赤」,赤有贫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处理
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门外丢,要 *** 在一起,这是认为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带出去。
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里。
■初二
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
另有一说,初二回娘家是一种硬性规定的社会规范,因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担心女子嫁出去后,遇到恶婆婆,可能一辈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习俗。
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
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有要分赠红包。
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
■初三
▲老鼠嫁女(陕北高原剪纸艺术)
正月初三俗信为赤狗日,「赤」字的台语发音和赤贫的赤字相同,为凶日,故不宜外出或宴客。
据民间另一传说,初三晚上为老鼠的结婚日,在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点灯,每个人都要早点入睡,洒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与老鼠共享。
早期农夫并相信这一天与老鼠结缘可因此减少鼠害造成的损失。
■初四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
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
」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
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
■初五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正月初五一般都是商人开始营业,迎接财神,称为开市或开张。
先选吉祥的时辰,把大门打开并燃放鞭炮。
另以牲礼供拜「关老爷」,关老爷被商人称为财神爷。
初五隔开即是一个过年的段落,从开正以来的新春假期一般至......>>
正月各地的风俗习惯 民族节日
[编辑本段]节介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55个少数民族中,尽可能的节日,它是难以计数。
全国性的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要在这一天举行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中国不同民族特色的许多节日,可以划分为六个区域的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的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
季节和自然的变化,并祈求丰收,崇敬英雄人物,浪漫,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更是集中体现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形象生动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
虽然各民族节日的日期,内容,意义,喜庆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有稳定,质量,民族性格和遗产的共同特点。
数百名多年历史的国定假日,有的甚至经历了一千多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宝库。
[1]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全国性的节日多故事,民间传说,各少数族裔的人,国定假日,以纪念故事的人,事情。
[2]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易
火把节:六月24日至25关:点火,摔跤,斗牛,舞蹈
的插花\/歌曲部分的:二月初八,习俗:插入整个收购杜鹃花,青年男女身着跳左脚舞
密集的未成年人:早在八海关:龙树菩萨的节日,野餐 BR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蹈
比赛服装节:3月28日海关:球衣
月会:3月28日,海关的公平,舞蹈
白
三月街:3月14日至16日,海关交换的商品,赛马,赛龙舟,舞
绕三灵:4月23至25日,海关绕山,祖先,跳拨浪鼓,八角鼓励
火把节:6月25日,自定义:吉驱邪需求,祈求丰收
赞助艺术节的日期各不相同,海关崇拜的“靠山”诵经声文,香磕头,舞蹈,戏剧,运动,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底8月初为三天,海关:弹唱白族情歌的
苗族的
花山节:1月3日,自定义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
米拉会\/棒棒会: 15,自定义:赛马,农具交易会
天堂:的季节波动海关:祈年求丰,骡马大会的不幸除邪
:3月7月,海关牲畜交易
>三个部分:二月初八,自定义:赛马,跳“啊,而且公里野餐
摩梭人朝山节:7月25日,自定义:崇拜女神,歌曲和舞蹈,射箭世界阿夏
景颇族
头脑纵歌:15自定义:跳文本崩溃的舞蹈
藏
佛日期:4月4日
魔法法:藏族除夕,海关:舞蹈他们的神计划
赛马,将:五月五日,海关:帐篷,野餐,宴会,马
路日期:10月25日
端午:五月初五,自定义:赛马,跳锅庄舞,琴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结束的六月和七月上旬,海关: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4月8日,习俗:吃牛王牛散装食品,蛋糕,跳舞
戴
泼水节,自定义:舞蹈,龙舟,泼水,把增加
采花节,关:采花所提供佛
派龙节:一月,海关发送牺牲的龙
哈尼
领带哩:1月,海关祖先对歌,荡秋千,晚餐
阿玛突然:是漫长的一天2月,自定义:稷山,祖先,祭社区森林
水稻新节日:8月第一天隆,关:长信,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海关对歌,跳舞,天堂十月神
10月,海关:祖先,通过街头盛宴
女孩节:2月2日,海关野餐,唱歌,跳舞
提供父节:三月牛日是第一种情况,海关:姬的母亲,唱公民母亲的歌曲
庄
甘肃端部:3月,海关商品交换,青年男女对歌,社会
傈僳族
植树节2月8日,海关:有序,跳嘎,
比赛歌曲将:初腊月的第一个月,关:歌曲比赛,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洗澡,约会
古尔邦节 ***
开......>>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都有什么习俗 其实还要看各地的风俗哦
并不是一样的
正月初一到初六的习俗是什么 正月初一到初六的习俗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
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
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正月初四
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同时各家都会置办酒席祝贺“财神生日”的到来,这风俗是民间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动了。
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阳开始下山至晚上举行的民间俗语;“送神早接神迟”。
同时这日可拜谢“灶君”,听说民间风俗对“灶君”是奖罚分明的神之一,如旧年家中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拜祭“灶君”,如旧年家中顺景发有小财可用“三牲水果茶酒”拜谢“灶君”,希望今年胜旧年。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还有一说是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
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耕作或做生意。
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
如何正确送神,迎神
【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灶神
粥以做纪念。
过了腊八也开始做年终大扫除的工作。
腊月十六是尾牙,这天要拜土地公,商家在当天宴请员工,过去如果老板要解雇员工,只要把白斩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就心照不宣了。
这天应节食物是「刈包」。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善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吉凶,人们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除夕
这天家家户户远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过团圆夜,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
年夜饭吃完,家中最大的长辈坐在正厅,小辈依次拜年,拜年时发给压岁钱,通常发完压岁钱,一般人家就准许开场赌小钱了,不管赌不赌钱,一般都要守岁,守到夜里十二点,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还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初一
根据干支来定开正时刻,一到时刻就鸣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红枣、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并烧金纸一同祭拜,天亮时,把春联贴在门上,点蜡烛和烧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饭、发粿、甜粿、鸡鸭鱼肉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后,全家一同礼拜,此即开正或称开春。
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还可到所信仰的寺庙上供祭拜。
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为了能有个好彩头,一家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斥责、宣哗、殴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准破坏东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给亲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参加各种游戏与赌博。
□初一禁食菜汤和甜粿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荤也不煮,把前天的饭菜蒸来吃,不喝菜汤,只能饮冰砂糖茶,台湾人认为如果喝菜汤,出外旅行会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过这样的生活。
元旦也不吃甜粿,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锅中煎,台湾有句俗谚云:「煎赤赤赤」,赤有贫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处理
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门外丢,要集合在一起,这是认为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带出去。
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里。
■初二
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
另有一说,初二回娘家是一种硬性规定的社会规范,因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担心女子嫁出去后,遇到恶婆婆,可能一辈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习俗。
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
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有要分赠红包。
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
■初三
▲老鼠嫁女(陕北高原剪纸艺术)
正月初三俗信为赤狗日,「赤」字的台语发音和赤贫的赤字相同,为凶日,故不宜外出或宴客。
据民间另一传说,初三晚上为老鼠的结婚日,在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点灯,每个人都要早点入睡,洒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与老鼠共享。
早期农夫并相信这一天与老鼠结缘可因此减少鼠害造成的损失。
■初四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
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
」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
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
■初五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正月初五一般都是商人开始营业,迎接财神,称为开市或开张。
先选吉祥的时辰,把大门打开并燃放鞭炮。
另以牲礼供拜「关老爷」,关老爷被商人称为财神爷。
初五隔开即是一个过年的段落,从开正以来的新春假期一般至年初五告一段落,一切恢复正常。
■初六
正月初六挹肥,清理家中的水肥到田间灌溉作物,是开始工作的日子。
现在虽然不必再挹肥了,不过工商业还是在今天开工,这是一种传统的演化。
另外正月初六是清水岩祖师的生日,在这一天,各祖师庙都要张灯结彩准备牲礼或演戏来祭祀。
■初七
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
传说造物者在今日创造人类,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日本为了驱逐邪气和疾病,学习中国在正月七日食七种菜,正月七日的七草由此而来,只是台湾现在已没有这种风气了。
■初九
【天公生(农历正月初九)】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正月九日乃玉皇大帝的生日,台语称为天公生。
玉皇大帝在佛教称为「帝释」,道教称「元始天尊」,儒家称为「昊天上帝」,民间信仰叫「天公」,认为是万物的创使者,最伟大的神。
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四点举行祭典。
祭拜时焚烧天金,天金俗称太极金,为极高贵的金纸,是祭拜天公与三界公时所用的。
■十五
【元宵节(上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是延续农历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节日,因此又有「小过年」之称。
【拜天官大地(农历正月十五)】
由于天官大帝地位与天公一样尊崇,所以祭拜方式与所准备的供品皆与祭拜天公生时相似。
正月十五为上元,又称元宵,也是天官大帝的诞生日,天官大帝为三官大帝之一,三官大帝指上元赐福天官紫薇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全家人在元宵夜团圆吃汤圆,表示新年假期已过。
汤圆也称元宵,一般店里因为数量庞大,通常是用摇的,叫摇元宵。
十五的晚上有猜灯谜的活动,这是古台湾高尚游戏的一种,盛行于学者和学生间,现在则流行于各地。
除了猜灯谜,还有迎花灯的活动。
▲花灯
早年农业社会闹元宵的活动有偷葱,古时人惯说:「偷挽葱,嫁好翁。
偷挽菜,嫁好婿。
」因此未婚少女已于元宵夜能偷得他人所种得葱或菜为吉兆。
其它传统活动还有穿灯脚、听香等。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
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
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基本概念:
1、送神
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习俗上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为「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因此该日特别要准备相行的祭品献给灶神们,让他返回天庭时不会说太多人们的坏话,其中特别是灶神(灶君)。
民间传说灶君原为玉皇上帝的三太子,因为好色言行举止不端,所以被玉帝罚到人间的厨房灶内,终日与妇女相处,留在人间做为监察人间言行善恶的地神。
但送神后,仍有天神来接替该职,直到「接神日」后再返回人间继续其任务。
又俗称「送神风,接神雨」,是期望诸神能有风神协助早些升天;正月初四接神时,则希望能下雨,此被视为天神下凡时所携来的神雨。
在农历十二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后便可以送神,惟选择良辰吉日,尤记不可以相冲自己的属相,例如鸡年出生,便不可以选午日、卯日或辰日等。
具体可查看郑博士的的每月吉凶预报,或者查询郑博士《2011高端精英人士商务风水指南》。
2、谢灶
谢灶时间:我们常常听闻官三民四(在帝皇时代做官者皆在廿三谢灶),一般人士在廿四谢灶便可以了。
3、团年饭
在除夕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其意解取合家团聚,但现今社会上各人工作繁忙,故没有硬性了,今年最佳的团聚日子时间,就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晚上五时后。
4、上头柱香
就是在年卅晚上的十一时十五分后在庙内上香、敬拜佛祖或神灵;如果在家中,那么要面向西方上香,祈望神佛能给全家整年的吉祥如意,生意平稳,财源畅顺。
5、开市
如果是开市,那么郑博士建议你选择一良辰吉日,同时该日不能与自己的属相冲的日子开市,取其全年顺景,生意兴隆。
具体可查看郑博士《2010高端精英人士商务风水指南》。
。
6、行大运
一般人士喜在新春假期作一次旅行,可以助其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今年大利东、西二方,故朋友们如欲增加今年的运势,不妨于年初一早上离开自己家门向东或西走一回及在该处留片刻纳其旺气,增长自己全年的吉祥气场。
谢灶具体步骤:
谢灶是送行的一顿盛宴,我们举行的送别宴,需要在人家起程之前进行,否则,人家都已经离开了,还如何可以送行?所以,时间不能迟过人家离开之日,谢灶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一方面,送行也不可能太早,十月才起行,总不能在二月就给对方设宴送行,时间上相距太远,便显得太过荒谬了。
应该在何时谢灶?
这需要先知道灶君究竟在什么时候离开人间回到天宫去。
其实,回天宫的日子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一般来说,最好就是在这一天进行谢灶祭祀,这是最恰当的。
不过,如果因种种缘故未能在这一天进行,便应该在这一天之前,但不宜太早,勿早过十二月十四日。
也就是说,从十二月十四日到廿四之间,无论那一天都可以谢灶。
谢灶使用的供品有其特色,这与向其它神明所作的祈福有所不同,因为谢灶带有行贿的意味,故便得让灶君感到高兴,感到甜丝丝的。
谢灶供品有十二种
1、檀香三枝
檀香的香气特殊,能把祈福者的心念传递给神明。
2、长寿香三枝
这并非必要的,但如果家居环境容许设一个较大的香炉,足以容纳三枝长寿香,则可以大大增强檀香的供奉意义。
3、红烛一对
烛光发放光明,显示对于灶君的尊敬,令灶君有被视为上宾的感觉。
4、酒三杯
酒是奢侈之物,但能令人在身心上产生快感,在盛宴中。
必然不可以欠缺酒。
有佳肴而无关酒,总是美中不足。
以美酒三杯供奉灶君,让袖喝掉之后,头脑有三分酒意,乱了一点性,好忘掉一些职责,受到讨好。
酒是谢灶不可或缺之物,尤其最好使用一些优质香醇的酒。
5、茶三杯
上等名茶的价值,并不逊于名酒佳肴。
供奉灶君,可不要胡乱使用淡而无味的“便宜货”,要以少许优质,以沸水泡开浮出香味的好茶,才能讨灶君的欢心。
6、饭碗三只筷子三对
这是用来让灶君享用食品的,虽然碗内无食物,但已经含有邀请进食的意义。
7、金银纸
这是象征财宝,行贿岂能无财,有道足:财可通神!所以需要预备金银纸,奉献给灶君,让灶君高兴。
而向不同的神明祈福,其金银纸的组合会有些不同,这点可以向纸料店了解得更详细。
8、汤丸
在谢灶之前,先煮一些汤丸,其作用在于灶君有满口甜甜的感觉,向玉帝说话也比较甜,吐不出坏话来,而在想说坏话的时候,因为汤丸有黏性,黏住它的嘴巴,使袖说话不清,今玉帝听不清楚。
9、糖及其它甜品
祭祀灶君要使用糖果及其它甜品。
意义便和汤九一样。
糖分使灶君有甜甜的感觉,说话也甜一些。
可以直接用碗碟盛一些白砂糖、黄砂糖、冰糖、片糖之类,而使用麦芽糖则更妙,因为麦芽糖相当甜,而且具有相当强的黏性,以麦芽糖作为祭品,既能使灶君满口甜丝丝,也能够让麦芽糖如同浆糊那样黏着袖的嘴巴,使袖要说好话时,会说得很甜;而要说坏话之际,却又发不出声音来。
10、素菜
灶君不是素食者,吃肉吃菜都可以,否则如何当上灶君,要知道世上大多数人都是肉与菜同吃的,向灶君供献素菜,是让灶君享受素食的美味。
11、烧肉
烧肉最能突出肉食的关味,猪的鲜味亦以烧肉为最,所以可供上烧肉;整只金猪献上最理想,所谓礼多人不怪,但仅用一大片烧肉亦可。
12、水果五个
可以使用橙或苹果,给灶君生津解渴。
谢灶的祭祀仪式:
谢灶之时,要抱着欢送灶君的心情,在灶君的神位前预备一张桌子,把所有供品,包括所有食品和金银纸,整齐的放置在桌子上,中央置一个香炉。
首先点燃香烛,恭恭敬敬的拜三拜,便插到香炉上。
然后诚心祷告,跪在灶君神位前,恭敬合十,把自己的心愿和盘托出,例如求阖家平安等,并且请灶君在玉帝面前不要说坏话,多说好话,使家宅得到玉皇大帝降福。
然后,把每一杯的茶和酒,在神位前洒一点在地上,以示敬茶敬酒。
拿起金银纸,在灶君面前恭敬的作拱三次,再把金银纸递向红烛借火燃烧,放在聚宝盆焚化。
当金银纸焚化完毕之后,便算谢灶完成。
提醒朋友们注意:谢灶之后,还少不了要接灶,谢灶是送走灶君;接灶就是迎接灶君。
灶君不会永远留在天庭,上天宫是为了汇报,等到农历正月初四,便会回到人间,回到每一个家宅的厨房去“站岗”。
接灶的方式比较简单,不必使用甜品,只要一些水果,再上三炷香,然后诚心叩拜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