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农历年底送神,什么时候接神
大年初四。
初四是“接神日”。
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
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扩展资料: 送神日节日起源 习俗上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为「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因此该日特别要准备相行的祭品献给灶神们,让他返回天庭时不会说太多人们的坏话,其中特别是灶神(灶君)。
中国民间传说灶君原为玉皇上帝的三太子,因为好色言行举止不端,所以被玉帝罚到人间的厨房灶内,终日与妇女相处,留在人间做为监察人间言行善恶的地神。
但送神后,仍有天神来接替该职,直到「接神日」后再返回人间继续其任务。
又俗称「送神风,接神雨」,是期望诸神能有风神协助早些升天;正月初四接神时,则希望能下雨,此被视为天神下凡时所携来的神雨。
民间正月初四有什么习俗?
正月初四是迎接灶神的日子 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
羊日的由来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
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民间习俗: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大年初四习俗大年初四的习俗有哪些
1、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2、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
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
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
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3、吃“折罗”。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折罗”。
(张寿臣《化蜡千儿》:“老太太晌午吃的散伙面,晚上吃的折罗。
”可见,折罗意指宴会吃剩的饭菜。
在寻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剩饭菜便称为“折罗”。
吃“折罗”体现了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我们国家勤劳节俭的美好品德也将代代相传。
4、“扔穷”。
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
5、绑火神。
在北方,大年初四这一天,有些农村家家户户会绑火神。
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东北年俗||送神
东北有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这里的请神和送神,其实不是东北年俗里的接送神,而说的是萨满跳大神的程序,以后有机会给大家介绍。
关于接神的年俗,我曾在 《东北年俗记忆》 中有过描述。
文中这样写道:“夜幕降临了,到了家家接神的时间。
接神就是接神仙的意思,也就是接自己家的祖先回家过年。
接神的地点在村里的十字路口。
去接神的时候需要拎一盏灯笼,拿一撮香和一些纸钱。
到达十字路口后,把香点燃插在雪地里,再把烧纸点燃烧掉。
然后冲着西南方向跪地磕头,嘴里念叨:“老祖宗回家过年了”。
然后起身,大人拎着灯笼带孩子们往回走。
回去的路上不许说话,大概是因为老祖宗跟在身后,怕惊扰了祖先。
”
说到接神,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笑话,这是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有一家过年去接神,待在十字路口鬼神聚集的地方上好香燃烧了纸钱磕罢头,大人们带领孩子起身准备带领一众祖宗回家过年的时候,照例说了一句:“老祖宗回家过年啊”!
然后大人带着孩子从地上爬起来,转身往回走。
这是,突然后面传来一句:你们先走吧,马上到!
祖宗突然显灵,吓得谁也没敢回头看,大人带着孩子就往家里跑。
回到家后,据说大人仍然双腿发抖,祭祖的仪式也没有进行,倒在炕上好几天没起来,竟然被吓出一场大病。
后来村里人传出去谁家接神老祖宗显灵了,把后代人吓出病来了。
然后有人出来说是他路过十字路口,看到某某家在接神,顺口说了一句:你们先走吧,马上到!
被吓出病的人听说以后,病也就好了。
吓唬人的人从此被很多村民所厌恶。
接神祭祖这么神圣的事儿,怎么能开玩笑呢!
东北农村接送神的习俗,应该不是关外满族人、女真人等当地原驻民的习俗,而应是那批闯关东的关里人带过来的年俗。
我小的时候,村里过年供奉祖宗,有的人家供到初二撤供,有的初三撤供,有的初六撤供,还有的人家供奉到正月十五撤供。
老祖宗被接回来过年后,待年过去了,还要被送走,也就是所谓的送神。
送神也是夜晚时分。
一般要晚上七点以后,讲究早接晚送,让老祖宗在家多待一会儿,和家人们多团圆一段时光。
送神时,要煮饺子上供,让在家过年的祖宗吃最后一顿饭。
开饭前,仍然要点燃蜡烛,上香,再用铁盘子倒点白酒用点燃,表示老祖宗喝最后一顿酒。
待蓝色的火焰燃烧完毕后,由爸爸带着孩子们给祖宗磕头,在祖宗面前烧几张纸,应该是给祖宗拿的路费钱,然后拎着灯笼,大人们带着孩子,祖宗跟在后面,前往接祖宗的十字路口送祖宗。
到了以后,再上香、烧纸,然后面向西南方向磕头,嘴里念叨“老祖宗来年再回来!”
起身回家,路上仍然不说话。
到家以后,女主人已经把供品撤下来,这时要把糖块、水果分给孩子们吃,据说吃供果不仅消灾免难,还能身体健康。
一个家族里有几个男孩的,只在一家供奉祖宗,一般是长子长孙。
如果老人和最小的儿子过,家谱就随老人在最小的儿子家存放和供奉。
每逢过年,其他几个兄弟都会拿些供品到保存家谱的哥哥或弟弟家,给老祖宗上供,回来祭拜祖先。
我家是初三送神的。
每年我都会在初二从城里赶回哥哥家,不能接神,送神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送神和每年不同。
今年家里的炕头没有了妈妈,妈妈的相片被摆上了供台,妈妈的名字被写上了家谱,妈妈被儿孙们接回来过年,然后又被儿孙们送走。
正月初四有哪些习俗?
正月初四的习俗有迎灶神、扔穷、吃折罗等。
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人们通常会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敬。
这一天需要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全家还会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过年这几天剩下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寓意来年不愁吃穿、招财进宝。
1、迎神接神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2、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
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
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
3、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
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有些地区,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有初四过大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月初四有什么传统习俗
一、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二、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
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
正月初四的来历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
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 正月初四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正月初四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1、春节大年初一: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2、春节大年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3、春节大年初三: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4、春节大年初四: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5、春节大年初五: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6、春节大年初六:挹(yì)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7、春节大年初七:吃素面线:在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
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