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送年是吃完饺子送还是先送年再吃饺子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而每每春节来临之际无论请年还是送年人们各地都有吃饺子这一说到,正因为这样初三送年是吃完饺子送还是先送年再吃饺子成了大家最爱讨论的,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初三送年是吃完饺子送还是先送年再吃饺子 初三送年一般都是在是吃完饺子之后在去的。
不过由于中国地域宽广,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具体的还要以当地的为准。
而说到送年每每到了这天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茔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
初三送年有什么讲究 初三送年有什么讲究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但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所以讲究上也就大不相同,像我家里在送年这天的到了时间人们都是闭门谢客,足不出户,静静的待在家中。
为什么初三送年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是在初三这天送年的,之所以有的地方在这天送年主要是因为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这一天不扫地、不烧火、不打水,与岁朝同。
凡住宅旁有水井的人家,造成起来拿香火、素菜贡于井栏,并将井上所封的红纸条接去,名日“开井”。
有的地方,人们把扫出的积尘放于簸箕中,加上扫帚,倒在三岔路口,以示送穷。
送年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呢?
送年”: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
在胶东地区
正月初二日落以后(有的在深夜),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茔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
部分地区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还有的地方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
民间腊月廿三、四,各家备办礼品,馨香焚纸,送神朝天,俗称“送年”,又曰“送神”,期望灶公胜任愉快,在玉皇大帝面前锦心绣口,口角春风。
据《西阳杂俎》卷十四记载:“灶神名隐,状如美女。
又姓张,名单,字子郭。
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党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
”从中看出,张单有六个女儿,常在每月的月末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被举报者,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百天。
玉皇大帝派他专司监察人间之职,告诫人们要遵纪守法,光明磊落,恒求善事,利益众生。
人们把灶公奉为神明,顾名思义,祭灶公,送神,实际上是用祭品来收买讨好灶神,以免他说三道四,降灾于人。
因此人们煞费苦心,在上供时用甜的祭品及甜酒;其中“送神年糕”是用糯米磨粉拌白糖以木模印成小块元宝样式,入笼蒸熟,味道甚佳。
让灶神吃了,心甜嘴短,到了天庭就不好意思不说好话了,而到了正月初三、四,人们又焚香化纸,将他接回家,俗称“迎年”,又曰“接神”。
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
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破五”过后一般都要选择吉日开张营业,通常是选择大年初六。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
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初一到初五民间以前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灾的同时,把“晦气”“穷气”“霉气”从家中赶走。
另外,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寄托了民间百姓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民俗专家介绍说,初五这天,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蜜枣、红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大年初三是什么日子有什么讲究?
大年初三的日子及讲究: 1、小年朝 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这一天不扫地、不烧火、不打水,与岁朝同。
凡住宅旁有水井的人家,造成起来拿香火、素菜贡于井栏,并将井上所封的红纸条接去,名曰“开井”。
有的地方,人们把扫出的积尘放于簸箕中,加上扫帚,倒在三岔路口,以示送穷。
2、肥猪拱门 农历正月初三又叫“猪日”。
传说女娲制造万物圣灵时,他先造的六畜,所以初一至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猪居第三,因而初三就是猪日。
“肥猪拱门”就是有关初三的吉语,象征来年富有吉利。
3、初三不外出 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
为什么呢?因为“赤口”。
就是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舌之争。
同时,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有在大年初一到初三不动刀和剪子的习俗。
4、赤狗日 大年初三又叫做“赤狗日”。
赤狗是熛怒之神,也就是古代谶纬家之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的神,司夏日。
这一天民俗以为赤熛怒下,遇之则不吉。
故而,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
5、谷子生日 小年朝又被认为是谷子的生日,民间就有祭祀米饭的习俗,认为如有违反者,就有可能使谷物减产。
6、饿鬼日 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
但是,这个习俗早已过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人们难得春节欢聚,对此早就淡忘了。
7、回娘家 大年初三,女婿看望老丈人,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这个日子就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民间一直就有这个习俗,每到大年初三日,路上有很多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探望老人、拜年。
8、烧门神纸 就是初三日的夜晚,人们把年节时的松柏枝以及年节期间所贴门神和对联之类一并焚烧,以示年已过完,人们又要开始营生了。
所以,俗谚有“烧了门神纸,各自寻生理”之说。
因此,初三日也是送年日。
初一二三分别给谁拜年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出门的讲究,自古以来大年初一不出门。
过大年是人、鬼、神共同的综合节日,除夕请死去的先人回家与子孙后代共同过年。
除夕安好供桌在正房中间挂上家族宗谱,桌上摆上近代死者的神主碑,和祭祀的供品,香炉点着香,这叫做与老爷爷老婆婆共同过年,一致到初二晚饭后送走老爷爷老婆婆放鞭炮,这叫做“送年”,在祭祀的时间里是不能外出远门的,把老爷老婆放在家里,后代外出叫做不礼貌。
所以当年有一句大实话叫做:大初一头一天,过完初二过初三,俺给大伙来拜年。
除了自己家族之外拜年则是正月初三,当今祭祀的活动还有,但大部分改掉了,送年的习俗还有的,所以大年初一的讲究是不出门的
大年初二: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
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并且必须带礼物,倘若你是新婚的女婿的话,这个礼物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等下的伴手礼选择可一定要认真看哦。
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这个风俗在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客家人忌大年初三作客,大年初三为“穷鬼日”,此日有客上门,则客为“穷鬼”,主人一年不吉;山东聊城的风俗是初三回娘家。
这天早上,尹秀英姐妹俩和自己的丈夫早早就回到了娘家,按照传统习俗,回娘家要带不少吃喝礼品,可是姐妹俩今年吃的喝的一样没带,不约而同地给父母选了几样保健品
什么时候送年
送年有什么具体含义 送年是“破五”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状态。
中国传统年俗,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几种风俗。
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送年的由来是什么 破五”的来历至今都是众口不一的存在。
据《封神榜》,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
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
所以人们就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马上回去。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由此而来。
这一天有什么注意事项 这一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称“忌针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日。
旧时,中国民间过春节有很多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这天,中国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的祸端出现。
初三还是初五送年
习俗一:祭财神
我国很多地方都会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也称五路神,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味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点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习俗二: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神。
送穷还有许多别称,诸如“赶五穷”“送穷土”等,民俗认为,初一至破五(初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
等到初五,用纸剪一个小人,让其随垃圾一起送到门外,这便是“送穷”。
习俗三:大扫除
大年初五,人们从黎明起便开始放鞭炮,打扫卫生。
按照习俗,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是不允许搞卫生的,垃圾只能放在屋里拐角处。
因此到了破五这一天,家家都会彻底搞一次大扫除。
把垃圾扫出大门,堆放在一起,将爆竹放在垃圾堆上点燃,轰隆一声,把一切晦气全部赶跑!
中国传统习俗:过年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分别干什么?
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大年初三: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大年初五: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大年初六: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
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