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几送穷神
初三。
大年初三“送穷神” “送穷神”,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送穷神这一民俗最初起源于佛教经典的教化,其思想渊源来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中的“穷子喻”。
民俗中的穷鬼,又称“穷子”。
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在民间,大年初三称为小年朝,也叫赤口日或赤狗日,传说中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易与人发生口舌之争、招惹是非小人。
所以,在古时候,大年初三就有早起贴赤口的习俗,以躲避赤狗神,寓意粘住是非灾祸,护佑新年平安吉祥。
赤也有“赤贫”的意思,带来贫穷的意思。
大年初三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将家里的垃圾扫出去,意味着扫走污秽和穷根,俗称“扫穷鬼”,以示送穷,迎富贵,祈愿在新的一年里运势顺畅。
正月初几送穷神
正月初六。
民间相传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为人特别勤俭,衣服穿破了也不换,缝缝补补继续穿。
平日里也只是吃糠咽菜,从未见过他吃肉。
久而久之的,人们便给他起了个“穷神”的外号。
相传初六这一天,若是谁家比较脏,他就会进入此家,导致破财等现象,因此每年的正月初六都要“送穷”,即祭送穷神(穷鬼、穷子)。
各地民间的“送穷”时间、方法虽然有些大同小异,但都普遍反映了人们希望送走旧日的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
正确的送穷神口诀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
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
其他人陆续起搜瞎床。
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
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P>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
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
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
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
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
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
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
意在挣钱发财。
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
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
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
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凳虚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
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
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
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
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
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
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
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
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
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
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
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枣漏燃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
”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
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
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
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
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
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
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
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
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
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
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
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
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
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
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
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
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
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
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
郓城也有类似习俗。
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
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
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
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
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
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
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
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
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
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
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
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
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初三是迎什么神
正月初三送穷神,早送早发达。
民间流传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所以初三这天,在民间素有送穷神的说法。
为什么客家人把年初三这天叫做“穷鬼日”?
一、“送穷鬼”实际上是送穷的意思文化学者丘济华说:“送穷鬼”实际上是送穷的意思,和贫穷告别的意思,是人的一种心愿,代表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客家人常说“初一初二不洒扫,初三大扫除”,说的正是年初三大扫除“送穷鬼”的风俗。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堆满厚厚的爆竹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也不能扫地。
客家人认为在这两天内扫地,会扫走家中的财气。
只有年初三那天,才会拿起扫帚把垃圾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
这是过去传统的客家人希望摆脱贫穷的愿望。
时至今日,“初三送穷鬼”已经与贫困无关,但其打扫卫生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二、风俗来历:传说古时有个叫美娥的客家姑娘,嫁给一个叫贱福的富家子弟,谁知婚后贱福好赌成性,而且赌注越下越大,两年功夫就把家产输光了,最后竟把老婆卖掉来还赌债。
贱福由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了一个乞讨的叫花子。
一年端午节,贱福讨饭正好讨到美娥家,美娥出来一看,见讨吃的竟是她的前夫贱福,便舀了饭菜给贱福吃,还特意交待他下午再来拿粽子。
因为美娥起了恻隐之心,念及“一日夫妻百日恩”之情,下决心定要帮前夫一把。
她背着丈夫分别将七十两银元塞入七十个粽子内。
时近黄昏,贱福挽着粽子急急上路,不觉走到河边,正欲过渡,却身无分文,只好拿出几个粽子给船夫兑船费。
船夫拿过粽子一口咬去,“咯”的一声,发现粽子里包着一两银元,便拿出十几个铜钱把贱福的粽子全部买了下来。
贱福后来连卖粽子得来的十几个铜钱也输光了。
当年的大年三十日下午,贱福又来到美娥家讨饭。
此时的贱福已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不像人样。
美娥惊讶地问贱福端午节给的七十两银子。
贱福方如大梦初醒,便惭愧地将用粽子兑船费及卖粽子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美娥。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有人来了,美娥马上叫贱福到柴房躲起来,自己去应付来人。
当天晚上,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下起了鹅毛大雪;贱福因饥寒交迫,冻死在柴房里。
第二天一大早,美娥去柴房取柴,发现此事。
因为是大年初一,美娥不敢声张,便堆上柴草,点火将贱福的尸体焚烧了。
到了年初三一大早,要丈夫在后放燃了一大挂鞭炮相送。
村里人见他们送垃圾时又放鞭炮,便问他们是何故?他们敷衍说:“送穷鬼,送穷气,送走穷气才吉利。
” 村民们见他家慢慢富裕起来变成万元户,可能是因为送走了“穷气”;因而全村村民家家都争相仿效,放着鞭炮把初一、初二、初三一大早扫来的垃圾当“穷鬼”送走。
从此,“年初三送穷鬼”的习俗便逐渐在客家乡村世代蔓延流传下来。
初三送神有什么规距?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俗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传统的年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更没有人走亲戚。
有些地方“凶日”又演变成“忌日”,如甘肃天水便有正月初三“送先人”的习俗。
中国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传统,据说年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
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认为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客家年初三的“送穷”,其民俗思想来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另一方面,民间传说年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因此年初三绝对不能杀羊,如果是日天气晴朗,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肥硕,养羊的人家将有一个好年景。
历史上,在宋代宫廷里,正月初三是“天庆节”。
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颁下诏书,立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又称“小年朝”,在这一天里,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
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烧门神纸”的习俗始于宋代。
元杂剧《盆儿鬼》描写张老汉埋怨门神未尽职,云:“俺大年日将你贴起,供养了撒子荼食”;官衙里,为了让门神通融通融,包公吩咐“金纸银钱”一通烧。
烧门神纸的风俗延续至明清时期,敬神的气氛渐淡。
清代道光年间《黄安县志》:正月“初三日,祭门焚楮,谓之‘烧门神纸’”。
这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祭神,倒
正月初六送穷神穷神是谁
汉族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
颛顼之子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
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
”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
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代汉族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
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送穷的日期说法 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
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
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
自尔相承送之。
”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 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
《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 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
《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
4、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远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初三还是初五送年
习俗一:祭财神
我国很多地方都会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也称五路神,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
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味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点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习俗二: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神。
送穷还有许多别称,诸如“赶五穷”“送穷土”等,民俗认为,初一至破五(初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
等到初五,用纸剪一个小人,让其随垃圾一起送到门外,这便是“送穷”。
习俗三:大扫除
大年初五,人们从黎明起便开始放鞭炮,打扫卫生。
按照习俗,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是不允许搞卫生的,垃圾只能放在屋里拐角处。
因此到了破五这一天,家家都会彻底搞一次大扫除。
把垃圾扫出大门,堆放在一起,将爆竹放在垃圾堆上点燃,轰隆一声,把一切晦气全部赶跑!
【春节习俗】大年初六,全家送穷鬼
儿桃导读:大年初六,全家送穷鬼?自己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很是很是好奇,于是搜集整理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于春节初六的习俗。
新春佳节,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我们一起来瞧瞧,大年初六送穷鬼是如何送的。
初六是马日,古称挹[yì]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习俗似乎记得人很少了。
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
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
正月晦日巷死。
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除了各种记载,中国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
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
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
”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
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宋朝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